失智症(Dementia)
什麼是失智症?會有哪些症狀?
「年紀大了,常常忘東忘西,到底是有問題,還是只是老了呢?」相信這是許多人自己,或是看著家中長輩常常忘東忘西時,心中會浮現的疑慮。在門診也常常會遇到這樣的主訴,其實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,還需透過問診及多項檢查才能綜合判斷。當醫師診斷為「失智症」時,代表患者的認知功能退化已達病理表現,失智不是一個疾病,而是一群症狀的組合(症候群),可能表現出記性減退、語言、空間、判斷力、執行能力、注意力及抽象思考等能力的退化,並且影響到患者的生活工作、人際關係及社會互動等,其他症狀可能有失眠、個性改變如固執、易怒或憂鬱等,也可能伴有精神症狀,如覺得有人要害他等妄想、幻覺等。
簡單來說,正常老化和失智症的比較如下:
老化 |
失智症 |
症狀偶爾發生 |
症狀常常發生 |
突然忘記,事後常會回想起 |
事後常無法想起 |
症狀退化的速度穩定 |
症狀逐漸變壞 |
自己有病識感,可能主動就醫 |
常不覺得自己有問題,而是由家人帶去就醫 |
不影響生活工作及人際互動等 |
會影響生活工作及人際互動等 |
輕度認知障礙(MCI,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)
輕度認知障礙不是失智症,但也非完全健康,這是一個位於正常老化和失智症中間的灰色地帶。可能出現和失智症類似的症狀,診斷標準如下:
診斷標準 |
例子 |
|
忘記發生的事情、忘記和朋友約定的日期、忘記東西放哪裡、忘記字詞、空間定向感變差如迷路。 |
2.客觀的認知功能檢查受損 |
透過檢測,發現影響記性、語言、視覺空間、專注力及執行力等受損。 |
3.不影響生活功能 |
日常生活、工作、人際社會互動不受影響。 |
4.非失智症 |
排除失智症的診斷 |
診斷為輕度認知障礙的族群,可能在未來5到10年內發展成真正的失智症,以記性缺失來表現的輕度認知障礙,每年約有10%到20%的比例會發展成阿茲海默症(見以下介紹)。所以當出現這樣的症狀時不能掉以輕心,需配合醫師的檢查、定期追蹤,控制危險因子,以延緩症狀惡化的速度。
造成失智症的原因有哪些?
造成失智症的原因眾多,主要分成以下病因:
其中最常見的是阿茲海默症,約佔所有失智症的60%左右。第二常見的是血管性失智,約佔10~20%左右。以下介紹幾個較常見的失智症:
阿茲海默症
早期症狀以記憶力退化為主,特別是近期記憶,所以往往記不得最近發生的事而重複問一樣的問題,但對過去的事尚記得。隨著時間,病情慢慢變差,呈現漸進式不可逆的認知功能退化,後期影響的症狀較全面,包括語言、判斷力,也可能出現幻覺、妄想等精神症狀,最終可能需臥床及仰賴他人照顧。
發病的確切原因還不是很清楚,可能和類澱粉蛋白質斑塊堆積及神經纖維糾結有關。有許多研究發現相關的危險因子:
危險因子 |
說明 |
年齡 |
隨年齡增加,患病的風險也會增加 |
家族史和基因 |
父母、兄弟姊妹若患有阿茲海默症的人,發病率也會增加。特別是脂蛋白ApoE4基因。 |
低教育程度 |
日常生活、工作、人際社會互動不受影響。 |
頭部外傷 |
頭部外傷可能增加未來患阿茲海默症的機率。 |
心血管危險因子 |
糖尿病、高血壓、高血脂 |
血管性失智
因腦中風或慢性腦血管病變造成,可因單次中風影響到腦部特殊位置、多次小中風累積、腦部出血或其他系統性問題造成腦部灌流不足而發病。病程多為突然惡化、起伏不定或階梯狀退化,可能早期就合併記性變差以外的症狀,如動作遲緩、肢體無力、步態不穩、精神症狀及吞嚥或構音困難。
路易氏體失智症
此類的神經退化,因研究學者在腦部特定區域會找到路易氏體沈積而命名。除了認知功能,病患可能在早期就伴有動作遲緩、僵硬、顫抖等巴金森氏症的症狀,有鮮明的視幻覺,認知障礙會波動。此類發病年齡較緩,好發於70歲之後。
額顳葉失智症
此類發病年齡較早,好發於50~70歲左右。症狀非以記性變差來表現,而是會有行為異常及個性改變,特別是行為控制上,如在不當場合發言、說不適當的言論、重複一些特定的事如收集物品;或是單純以語言退化為主,而表現出說話速度變慢、話變少、字詞貧乏等。
如何診斷失智症?
1.問診:初步評估,包括發病時間、惡化速度、症狀有哪些、藥物使用情形及過去病史等。
2.神經學檢查:是否有合併肢體無力、顱神經症狀或巴金森氏症的症狀等。
3.抽血檢查:包含血液常規檢查、肝腎功能、電解質、維生素B12、葉酸、甲狀腺功能、梅毒血清檢查等。
4.腦部影像學檢查:如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,以排除其他顱內病灶,並評估腦部萎縮情形。
5.認知功能評估:由心理師幫患者做認知功能測驗,評估短期記憶、長期記憶、注意力、計算能力、定向感、抽象推理能力、視覺空間能力、語言能力等。另外會跟家屬面談,由家屬或主要照顧者的角度提供病患日常生活及社會功能等情況,經由綜合評估後,用臨床失智評分表(Clinical Dementia Rating, CDR),來評量病患的嚴重程度,分成健康、疑似或輕微、輕度、中度、重度、深度及末期。
6.其他:必要時會視個案狀況安排腦波、核子醫學檢查、腦脊髓液及基因檢查等。特別若是年輕型失智,或家族中有多人失智,會建議安排基因檢測,如帶有脂蛋白4基因,患失智症的機率會增加。
7.良好的飲食習慣:研究顯示「地中海飲食」、「麥得飲食」可以降低失智症發病風險。主要的精髓為多攝取未精緻穀類(維生素C、E及B群)、蔬果(特別是莓果)、堅果或豆類,以魚類(富含脂肪酸的魚類)、海鮮、家禽作為蛋白質來源,減少紅肉攝取。用橄欖油取代飽和性脂肪,少量紅酒。避免糕點與精緻甜食、奶油、炸物。若飲食不均者可適時補充營養素,尤其是維生素E,其他維生素如C、B群、D3或。
8.規律運動、維持體重:維持每週規律運動三次以上,可下降失智症發生的風險,可依個人體能做漸進式規劃。過胖或過瘦也都會使失智風險增加,應維持適當體重(≦BMI<24)
9.多參與社會互動、多動腦:如同存款一樣,存款愈多,能提領愈久。多動腦多互動就像「存腦本」,研究顯示能下降失智症風險。而且和社會連結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較不孤單,而孤單的生活也會使認知功能退化較快。
10.三高的追蹤及控制:定期健檢,追蹤有無糖尿病、高血壓及高血脂,若有要配合服藥及飲食生活作息等的調整。因為三高會增加阿茲海默症及血管性失智症的風險。
11.避免頭部外傷:頭部外傷會增加失智症風險,避免腦部受傷如騎車應配戴安全帽。
12.戒菸:抽菸是失智症的危險因子。
如何預防及治療失智症?
失智症的防治是一條漫長的路,不同階段要面對不同的課題,治療照顧的重點也不同。目前沒有藥物能治癒失智症,只能延緩病情惡化,或減輕其他合併症如憂鬱、精神症狀、失眠、便秘等。老話一句,預防勝於治療,在還沒發病時,需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,增加大腦保護因子、減少危險因子,以降低失智症的發病率。